終身體育是90年代以來體育的改革和發展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終身體育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人從生命開始至生命結束中學習與參加身體鍛煉,使終身有明確的目的性,使體育成為一生生活中始終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二是在終身體育思想的 指導下,以體育的體系化、整體化為目標,為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領域中提供參加體育活動機會的實踐過程。
提高學生對“終身體育”的認識,體育運動是保持人體機能、體能處于最佳狀態,增強人們的體質的有效手段,在人的一生中都必須選擇不同的身體鍛練的形式和內容,以增強體質,延緩生命衰老。因而終身進行體育鍛煉是提高身體健康的有效方式。由于人的健康狀況不是一成不變的,體質的強與弱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不進行鍛練,強的會變成弱,經常有規律地鍛練,弱的可以變強,因而只有經常進行體育鍛練,才能長久地擁有健康的身體。現代的學生,學習任務繁重,既是一場智力的角逐,更是一場體力的較量,沒有健康的身體,將很難堅持到最后的勝利。提高學生對“終身體育”的認識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轉變教學觀念, 更新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將“終身體育”思想貫徹于實踐當中。體育教學內容、模式的多樣化。近幾年來,隨著體育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深入,體育教育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體育改革方興未艾,體育理論和實踐還不盡人意。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多提供些由教師能夠自主選擇的教學內容,讓那些趣味性比較強的體育運動項目走入課堂,比如音樂舞蹈、街舞、形體訓練、飛鏢、打陀螺等項目。同時轉變那些傳統項目學習的方式,使其從單調的運動變成帶有趣味性較強的競賽運動;多采用發現式教學、成功教學、情境式教學、能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習動力,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而然會不斷思取上進,正所謂“教學未見樂處,不必我學”。可見任何一門課程要獲得成功,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如有單一、機械的教學內容,學生就會產生怠倦厭學情緒。相反,每堂課都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內容新穎有趣,就容易出現生動活潑的局面。因此,改革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投身體育、培養興趣、戒除厭學行為的重要方面。學校應根據體育場地、器械、設備和能力,多開設田徑、體操、球類、棋類、保健類等各項體育活動,配備有體育專長的老師分工負責,現場輔導。學生可憑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校也可成立單項體育協會,由協會牽頭,經常組織一些比賽,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也可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教給學生科學的鍛練方法。同樣的運動能力、同樣的運動項目而不同的鍛練方法,所導致的鍛練效果也有不同。因此,在體育課的教學中,要重視教給學生體育鍛練方法,讓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體育鍛練方法用到課外,從而有效地開展體育鍛練活動。教學中教育學生掌握正確的體育運動技能,嘗試使用各種地鍛煉方法,使之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不僅能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還能體現力與美的有機結合,達到精神上愉悅與藝術上享受的效果。結合實際情況 改革傳統教材。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在實踐中充分利用體育自身的優勢,轉限制條件為有利條件,正視自己,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大膽突破,既尊重傳統,也不為傳統所拘束。 既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也要創造適合本校的的實際方法,讓每節課都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和特點,在改革中走出自己的路,真正地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制定嚴格措施,保證持之以恒。青少年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弱,鍛練不易持久,須有一定的措施約束,才能使之持之以恒,養成規律性體育鍛煉的習慣。
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一、前言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確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學校體育是終生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生堅持鍛煉的前提。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更新,都應十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
二、終身體育的有關概念和主要范圍
(一)終身體育的有關概念
終身體育是指人們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和接受各種教育的總和。終身體育鍛煉是指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貫徹一生的參與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活動的過程。終身體育鍛煉者是指意識到自己的一生必須堅持不懈的參與體育學習與鍛煉的人。終身體育教育是貫徹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自發自主的教育,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沒有教師、沒有體育課作業的條件下進行的,人們根據各自的主觀條件自主進行體育鍛煉。
(二)終身體育的主要范圍
終身體育的主要范圍包括:第一,長期不懈地堅持體育鍛煉。學生在校期間每天有1小時的鍛煉時間;學生畢業后,每周參加體育活動3次,每次30分鐘。鍛煉者能積極地、長期堅持體育鍛煉。第二,體育興趣濃厚并穩固持久。在校期間,學生表現出對體育有極大的熱情和毅力;走上工作崗位,表現出對一個以上體育項目感興趣,并長期堅持鍛煉。第三,掌握體育基礎知識、技術和技能。在學校通過體育教學懂得體育鍛煉的價值、身體鍛煉的原則和方法;走向社會,通過多種途徑接受閑暇體育教育、競技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第四,參加體育活動時總體感覺好,并伴隨快樂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教學產生快樂體育的情感體驗;進入社會,在身體活動中消除憂郁、煩悶等不良心境,產生愉悅、爽快的情緒感受。第五,把體育活動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學生表現出校內外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離開學校能夠繼續經常從事有益的體育活動,將體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三、加強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學校是進行終身體育教育的最有利場所。學生走向社會,能否繼續經常地從事體育鍛煉,最根本取決于自身的終身體育意識,而一個人的體育意識的程度取決于學校體育教育的效果。中學或大學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最后一站,作為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銜接點,它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具有特別的意義。
(一)加強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教育
要使學生樹立牢固的體育意識,體育宣傳工作是培養學生自覺地參加各種課內外體育活動,實現家庭、社會參與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報、櫥窗、廣播站、多媒體等宣傳陣地,擴大學生的體育知識面,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自覺性,激發學生鍛煉的熱情。定期舉辦體育知識講座,組織各種競賽活動。學校舉行運動會等活動時,可特邀家長和企業、單位共同參與競賽活動的組織和領導工作,以加強學校與家長、社會的聯系,擴大學校體育的社會影響力。充分發揮體育媒體的作用,不斷增長學生的體育知識并開闊眼界,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
(二)激發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動機
動機是推動和指引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內在動因,目標則是通過活動最終期望獲得的具體結果。體育鍛煉是一定動機喚起,并指向一定活動目標的行動過程。動機和目標是喚起人們參加體育活動,堅持體育鍛煉的內在動力。學生的良好體育動機還需要靠有意識去培養。首先,教師要從激發需要入手。學生對體育沒有需要,或者主觀體育意識極低,無法形成積極的體育動機。體育教學要激發體育需要,傳授終身享用的體育保健知識與方法。其次,教師要創造環境,形成產生動機的誘惑。只有具備滿足需要的環境條件,需要才會轉化為活動的動機。最后,讓學生體驗體育的快樂。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形成良好的體育動機,產生濃厚的體育興趣。學生自覺地參與體育鍛煉,合理地調整自己的運動行為。
四、 重視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
隨著終身體育思想的確定,體育興趣的培養更加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新的體育課程的改革是培養體育興趣的有效途徑。
(一)從教育入手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可趨向某種事物并由此能獲得情感滿足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多種多樣的,有由事物或行動本身引起的直接興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動的目的和任務引起的間接興趣;有產生于活動過程而在活動結束后即消失的短暫興趣,也有成為個人心理特征的穩定興趣。直接體育興趣是指學生被某項體育活動本身所吸引,一但產生這種興趣,就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間接體育興趣是指通過讓學生充分認識練習的意義,使學生對體育效果感興趣,它離不開自身的意志努力。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應從教育引導入手,一是加強知識學習,使學生體會到參加鍛煉的價值,加入到鍛煉的行列;二是樹立正確的目標,對已形成興趣的學生進一步明確方向,保持穩固的興趣。
(二)教學手段要多樣化
教師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練習形式來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一是豐富教材內容,一是盡可能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促使學校體育面向全體學生。二是盡可能擴大選用教材的范圍,從學生興趣出發因材施教。三是選擇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教材,運用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的體育欣賞教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四是按興趣進行分組教學。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體育專長,結合學校實際,每次課中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選項分組教學。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體育興趣的培養,需要通過實際鍛煉加以維持和鞏固,沒有實踐活動,任何興趣都難以產生。興趣產生于活動對象的持續接觸,只有持續的接觸,才能產生心理相容。在持之以恒的鍛練中,才能看到鍛煉的作用與效果,才能對體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形成穩固的體育興趣。
五、注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
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加強終身體育意識及興趣培養的同時,要注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制定計劃、積極組織和參加群體活動、進行體育理論知識指導等能力,多途徑、多渠道地培養學生自覺地鍛煉身體。
終身體育是90年代以來體育的改革和發展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終身體育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的內 容:一是指人從生命開始至生命結束中學習與參加身體鍛煉,使終身有明確的目的性,使體育成為一生生活中始終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二是在終身體育思想的 指導下,以體育的體系化、整體化為目標,為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領域中提供參加體育活動機會的實踐過程。 終身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關系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 學校體育中學生處在6-22歲年齡段,是從學齡兒童進人青春發育期的關鍵時期,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全面鍛煉身體,促進身心健康,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術、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培養體育意識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身體生長發育得如何,直接影響著人的一生。如果少年時期身體發育得不好,如脊柱側彎、駝背、呼吸機能差等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無法彌補,而成為終身的缺陷。所以,學校體育在終身體育的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終身體育的重要一環,是人們奠定終身體育基礎的關鍵時期。 (一)打好身體基礎 青少年時期,正是打好身體基礎的“黃金時代”。從人體自身的發展來看,這一時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果在這一時期里應當得到的鍛煉而沒有得到,到了成年以后,時過境遷再進行鍛煉,雖然也有效果,但由于基礎未打好,往往是事倍功半。我們要放眼未來,首先要從現在做起。保證現在精力旺盛地學習,同時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也為將來從事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準備。 (二)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能,學會自主的學習、鍛煉 體育的知識、技術、技能,是科學鍛煉身體的手段和方法。對增進身心健康、增強體質,不僅具有近期(在校期間)的效果,而且具有長遠(走向社會以后)的影響。但是,由于不同年齡段身心發展狀況的。差異,鍛煉身體的目標、內容和方法也相應有所不同。這就需要培養自我學習、自我鍛煉、自我評價的能力,以適應和協調不斷變化的情況,取得預期的鍛煉效果。 (三)培養興趣、愛好,養成鍛煉習慣 興趣和愛好是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驅動力。初中以下的學生,往往以滿足心理要求為主要傾向,表現為以直接興趣為主,即體育活動本身所引起的興趣,如喜歡游戲和球類活動等。高中學生由于對體育鍛煉的目的性更明確,間接興趣逐步成為主要傾向,即對體育活動的結果發生興趣。如認識到參加耐久跑能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雖然跑起來感到又苦又累,但仍然能堅持參加長跑。高中階段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努力培養間接興趣和愛好,并且逐步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四)培養自我體育意識 “自我體育意識”是從意識、自我意識衍生出來的。對終身體育的理解,關鍵是體育意識的培養。意識是人的頭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由此引申體育意識,是人的頭腦對體育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對體育的感覺、思維等多種心理過程。這里提出的是“自我體育意識”,就是自己對待體育在思想。 情感、行為、個性以及有關體育的社會交往和合作等各方面的認知。 首先,要在已經培養起來的對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提高對體育的理性認識。高中生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對體育的直接興趣,而應當對體育的目的、意義、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進而積極自覺地、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變被動為主動,使自己成為體育學習和各種體育活動的主體。 其次,要了解自我,認識自己身心發展的具體狀況和身體素質。 運動能力、運動技能的水平,特別是要了解自己與同齡人相比較的特殊性,善于分析、判斷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層次和水平,以便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取長補短,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鍛煉。 第三,自我體育意識是在反復實踐中形成的。在反復不間斷地實踐中,加深對體育的情感體驗,不斷提高體育的水平,使體育鍛煉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一、 學生對運動參與的欲望和滿足感 學生能否快樂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對學生參與活動的先行設計。教師如何設計能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中獲得快樂,使學生有更大的優勢從中得到樂趣,同時,也獲得參與的滿足感,學生就將在文化課和專業課的壓力能在體育課中得到釋放,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師在設計這環節更有必要加強的一方面,才能產生更積極的作用。比如:每次觀看體育比賽時能讓眾多體育愛好者欣喜若狂,徹夜不眠,參與到比賽之中所感受到的樂趣,一切均發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規定,更不需要強制,情感與運動的交融,參與的滿足就足夠了。如果體育教師能使學生在多年的體育學習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不管現在學生有沒有意識到體育對他個人成長的真正意義,就已經不知不覺地接受體育。那么,體育課的教學設計就應該讓體育課成為學生們渴望參與其中的空間,從中得到樂趣,多增設一些體育比賽氛圍,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這樣,學生們親身感受到運動帶來的樂趣和滿足,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逐漸把教師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轉化為自覺自愿的運動習慣。 二、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養成與掌握終身進行體育鍛煉身體的意識、習慣和能力。自我鍛煉能力如何與常規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體育教學中認為應注意全面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將自我鍛煉能力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技術教學外,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使學生真正懂得體育鍛煉的意義、作用和有關的體育知識,充分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鍛煉的積極性、自覺性。同時,在體育教學中要特別培養學生能在獨立鍛煉過程中,對練習的次數、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動作的自我糾正等有較好的自我調控能力,主動積極的鍛煉,從而使學生自我鍛煉成為自己的自主活動,身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這對以后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這也符合現階段"體育與健康"所提倡的:學生能夠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學會學習體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體驗鍛煉身體的樂趣,從而提高對體育的關心、意欲、態度和興趣,擁有健康的體魄。 三、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體育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體育教學目標采用的教學活動方式和手段的總稱。在體育教學中,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有很多。如:發現法、范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自主學習教學法等。但隨著現代化多媒體教學逐漸滲透到各學科里,多媒體也引進到體育教學的課堂,體育方法的改革也隨著教學教育現代發展而緊跟時代不斷推陳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斷增加。如:教師在一節課中交替使用講解示范,可以利用制作好的課件切到多媒體平臺進行講評,容易出現的錯誤的演示,有條件的甚至可以用錄像的方法把學生練習的動作錄下來進行講評。這樣,體育教學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結合,呈現出多樣性。又如:現代多媒體的體育教學方法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它是用光、聲、音像等多種手段取代傳統的言傳身教的教學方法,作為體育科目,特別在室內課、理論課上,教師可將更多最近發生的體育事情更直觀搬上講臺。如申奧、奧運、亞運知識、北京奧運村進展情況等體育信息、知識及時傳播給學生,充分體現現代技術教學的應用,發揮其整體功能。因此,豐富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培養、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所采取的手段,使學生為被動鍛煉變為主動鍛煉,從而獲取更多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全過程,使他們從小喜歡體育,樂于體育。 四、教師素質的自我提高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無論其身體素質怎么好,技術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專長。但是面對無數的學生 ,每個學生各有各的興趣和愛好。學生不懂體育方面的知識自然而然地找體育老師來幫助。如:有的學生喜歡籃球;有的學生喜歡乒乓球;有的學生喜歡踢毽子;有的學生喜歡看各種體育比賽項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問題。這樣,作為體育老師的素質高低就很關鍵,雖然有些運動項目是自己的專長,就很容易。有些項目是自己的弱項,就很難做到。因此,體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作為體育教師,必須具有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自我的知識面,才不會出現尷尬的場面,教學過程也得心應手,也贏得學生們的信任、歡迎。體育教師還要跟隨時代的不斷發展,隨著多媒體、網絡信息化進入課堂,體育教師應不斷地自我進修,開拓信息方面的知識,才能不落后于時代。要有創新能力,對自己的創造有清醒的認識,并加以開發,在體育教學中應表現出創造的天賦和好奇心,使體育教學常教常新,具有較強的科研意識,能把最新的體育信息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體育的氛圍、產生極大的興趣。這樣,對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將起到潛移默化地作用。 總之,培養和發展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和學習的主體積極性,是讓學生在學生時代學會有"一技之長",養成與掌握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和意識,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體育,體育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所以,學校體育教育是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的關鍵,是潛移默化地,它不僅是為學生終生體育打好體質基礎,更重要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善情緒狀態
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的指標。人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經常會產生憂愁、緊張、壓抑等情緒反應,體育鍛煉則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大學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試、相互間的競爭以及對未來工作分配的擔憂而產生持續的焦慮反應,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使自己的焦慮反應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僅使鍛煉者的注意、記憶、反應、思維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使其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等,這些非智力成分對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進作用。
(三)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等的整體評價,它是由許許多多的自我認識所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張什么"、"我喜歡什么","我不喜歡什么"等等。由于堅持體育鍛煉可使體格強健、精力充沛,因而,體育鍛煉對于改善人的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至關重要。
身體表象是指頭腦中形成的身體圖象。身體表象障礙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據報告,54%的大學生對他們的體重不甚滿意。與男性相比,女性傾向于高估她們的身高和低估她們的體重,而且,身體肥胖的個體更可能有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方面的障礙。身體自尊主要包括一個人對自己運動能力的評價,對自己身體外貌(吸引力)的評價,以及對自己身體的抵抗力和健康狀況的評價。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與整體自我概念有關(見圖9-1),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對身體表象的不滿意會使個體自尊變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積極程度),并產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癥狀。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與身體自尊、情緒穩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關,并且加強力量訓練會使個體的自我概念顯著增強。
歷代壽星中,有許多一生勞作的農民,也有諸多每日靜坐的高僧。那么,長壽之道到底是在于運動還是在于靜養呢?
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關在動物園中的大象,則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可見,野生動物經常東奔西跑,體質鍛煉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動物一樣,常做適當運動的人,身體強健,生病少,壽命也長。《呂氏春秋》中說得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講得更明確:“生命在于運動”。
然而,并非所有的運動都有益于人體健康。劇烈的運動往往會破壞人體內外的生理平衡,加速機體某些器官的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導致人的生命進程縮短,出現早衰和早逝。據報道,國外一家保險公司曾對5000名運動員做過健康監測,結果表明,不少運動員50歲左右就患了心臟病。多數人的壽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運動劇烈且過度。
與之相反,那些終生很少作激烈運動的人,如作家、書法家、畫家和科學家等,活到八九十歲者卻不乏其人。自古以來,和尚、道士大多健康長壽,這與他們經常坐禪入靜不無關系。在動物界,被視為長壽象征的龜與鶴,也是從不做劇烈運動的,它們都是不愛動的動物。由此可見,靜養也是可以長壽的。
然而,靜養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不運動,所謂“靜”,應該理解為“養心”。我國最早的醫書《內經》,要求人們“意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顯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靜養,在于養心。古人云:“精神內守,病安何來。”其意也是強調養心,并不是要人們不運動。這種“靜”是廣義的,它是相對“動”而言的,只是要求人們在“動”的基礎上適當靜養。事實上,任何人也不能缺少運動。缺乏體力活動,組織器官會衰退,工作能力會下降,抗病能力會減弱,身體會出現多種癥狀。國外有人做過試驗,身體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靜臥20天后,心臟功能下降70%,血壓也降到危險程度,肌力極度衰退,好像生了一場大病。
總之,養生保健的“靜”與“動”既對立又統一,不可把兩者迥然分開,要動靜并重,不可偏頗,正所謂“心神以靜為宜,軀體以動為主”。
每一種關于養生保健的說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適應對象。比如外國人風行晨起跑步,我們很多人也效仿,不少人嘗到了甜頭。可是有人一早起來空著肚子大步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出現這樣的悲劇,卻不能就此認為晨起跑步就一定會傷身害命。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晨跑對身體不無益處。但是晨起空腹運動,主要的熱量來源靠脂肪分解,此時血液中脂肪酸會顯著升高,可能損害心肌和血管。如果跑步者原有隱性冠心病或動脈硬化,就可能出現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導致心肌梗死。
以靜養為鍛煉的,若不與適當的運動相結合,一味地練靜功,也會導致肌肉廢用性萎縮和骨質疏松。這種用進廢退的變化,在老年人身上更為明顯,因為老年人的骨代謝總體來說是趨于衰退的。
而想通過鍛煉來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關鍵在于掌握一個“度”。“適度”的合理鍛煉有科學的依據,可采取“定期運動”法:每星期鍛煉三次,每次20~30分鐘,散步、慢跑、游泳、球類、太極拳等,都是很好的選擇。另外應遵循“適當運動量”法,以鍛煉中或鍛煉后的1分鐘脈搏數為基準。由于年齡和體質不同,理想的鍛煉后脈搏波動也不同。一般用220減去年齡數為最高脈搏數,劇烈運動也不應超過此限。用最高脈搏數乘60%為理想鍛煉脈搏數的下限,體弱者與老年人不適宜劇烈運動,應取下限為宜;如脈搏數低于下限,說明運動量過小,達不到鍛煉目的,還可加大運動量。用最高脈搏數乘85%為理想鍛煉脈搏數的上限,若一般人達到或超過上限,就應減少運動量。這樣的適度運動、動靜結合,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參考資料:白度
生命在于隨意
http://wind.yinsha.com/letters/show.phtml?aid=200602311843
對“生命在于運動”的探討
http://www.tcm114.cn/Html/Dir0/20/25/06.htm
生命在于激動
http://www.xjic.com/xljk/xl_wgsh/152032984.htm
生命在于運動?生命在于靜止?
http://gb.chinabroadcast.cn/3321/2005/02/24/782@458800.htm
就是每月初一 十五 燒香擺供就行 水果 瓶裝水等等
瓶裝水 不用打開 可以放半年一換就行 紅茶、綠茶都行 !!這樣干凈 神佛都可以受用的!!就像水果不用打皮的!!西瓜、桔子都是這樣一樣供養 一樣可以受用到的!!
請送子觀音的人多數都是因為沒有孩子才請的,但是這里面有個說法僅供參考,就是說不是所有沒有孩子的人都可以請個送子觀音,請她取決于你的命里有沒有這一位,一般來說這種事都要找個仙給算一算,看看自己能不能供。既然已經把它請回家了,通過燒香可以判定是不是需要這一位,首先把“波若菠蘿蜜多心經”從頭到尾念一遍,然后塞進像里面這就算開光了,下邊的口不要糊任何東西,把它直接擺在家里供桌上即可,十二寸(30厘米高)的像用三寸香爐即可,香爐就用普通的三足陶瓷即可,香爐里裝滿香灰(廟前香爐里的香灰就行),三柱香接下來看燒的怎么樣,若三根香呈現山字形(中間高一點兩邊低一點),說明你請的沒錯,若香燒的參差不齊,或者其中一根迅速燒下去,那就趕緊把它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