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古文也很好懂,哪里不懂的,我告訴你。
辨脈法第一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六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 陽脈浮(一作微)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脈(一云秋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脈(一云夏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一云陰氣)衰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一作縱)。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問曰:病脈,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府,遲為在藏。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一作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后度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發目閏 ,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此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執水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胚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混,內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筑湫痛,命將難全。?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混,內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游于經絡,出入藏府,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干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至于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平脈法第二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愿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畜*,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里,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府藏,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愿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若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里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其*脈自澀,唇口干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藏傷,故知死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谷神,雖困無苦。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膚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隔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谷。緊者,病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而*入于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膚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隔,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問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師曰:諸陽浮數為乘府,諸陰遲澀為乘藏也*。
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
九月霜降節后,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后,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二月節后,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九月十月,寒氣尚微,為病則輕;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正月二月,寒漸將解,為病亦輕。此以冬時不調,適有傷寒之人,即為病也。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后章。
從立春節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伏寒,變為溫病。
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氣,于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
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是以春傷于風,夏必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病瘧;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后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凡傷于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則榮衛不行,府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于寒,更不傳經,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舊壞證病*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成溫瘧。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于風,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一本作瘧)。以此冬傷于寒,發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兇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
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
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發表攻里,本自不同,而執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變,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
凡發汗溫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重病*者,一日一夜,當日卒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復數。
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后靜,此皆愈證也。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并中髓也。
凡脈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六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損。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疏乍數者,死。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蠶的常見病有膿病、空頭病、細菌性腸胃病、敗血病、僵病和蠅蛆病,一般可用防僵粉進行蠶體消毒,常見的防僵粉有漂白粉防僵粉、防病 1 號、毒消散防僵粉、消特靈等。使用防僵粉時,可用篩子或紗布均勻撒在蠶體上,似白霜一層為度,撒粉后,約過 5 ~ 10 分鐘要加網給桑。用消特靈進行體噴消毒效果很好,此外,也可用氯霉素添食,即 1 片或 1 支氯霉素溶于 0.5 公斤水中,噴霧在 5 公斤桑葉上,給蠶添食,對防治細菌性蠶病效果較好。用消特靈添食效果也很好。
如體色乳白、體軀腫脹、血液乳白色呈濃汁為血液型膿病;胸部透明、排糞帶乳白色粘液,中腸后半部有乳白色橫紋者為中腸型膿病;尸體頭部向前伸出,手觸略有彈性,不久變僵者為僵病等。 3、應急措施 (1)傳染性蠶病:發病箔中的病蠶應立即選出淘汰,對選育的蠶要給予優良新鮮桑葉,精心飼養,可用新鮮石灰粉,加強蠶體,蠶座消毒,直到無病為止。也可用柏丫、陳艾、大蒜梗硫磺等薰煙消毒。同時,病蠶使用的蠶具要嚴格分開;病蠶和蠶沙不要任意亂丟亂倒;病蠶用過的蠶具要徹底消毒后才能再用,蠶室內外要徹底消毒。 (2)非傳染性蠶病: 蠅蛆病可用300倍滅蠶蠅稀釋液后噴灑蠶體。 農藥中毒,除敵百蟲外,其它農藥中毒者,可先用石灰和焦糠撒播蠶座隔離毒源,并用阿陀品、甘草白酒合劑添食急救,等蠶兒爬上蠶網時,立即除沙隔離;將蠶移至到通風透氣處,給新鮮桑葉;用堿水將蠶用品清洗,日光爆曬后再用,壯蠶用淘米水或涼茶葉水、清水淘洗,1—2分鐘撈出攤開,等自然復蘇后再給新鮮桑葉。 三、蠶病防治綜合技術 蠶病的發生蔓延與蠶兒體質,病原體及環境條件三者有密切關系。因此,蠶病綜合防治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1、嚴格消毒,徹底消滅病源 (1)嚴格蠶前消毒及養蠶結束后及時回山消毒,防止病源擴散。 (2)統一全村大環境消毒,由村組織對村中大路,小院、陰溝、死水塘等用消毒靈和新鮮石灰粉進行消毒,為養蠶創造一個良好的清潔的外部環境條件。 (3)選好用足優質高效蠶藥,夏秋注意病毒病,晚秋僵病要重點防治。對前一期發生過的病要重點消毒。 2、精心飼養,增強蠶兒體質 增強蠶兒體質,可以提高蠶兒抗病抗逆能力。蠶兒特別是小蠶抗病能力弱,極易感染蠶病。生產實踐中經常出現小蠶感染造成五齡期蠶病大暴發,所以要特別注重小蠶飼養,確保小蠶體質強健,有利于大蠶的防病。
據我了解,天干地支是沒法配對的,根本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但可以把地支化合成天干,就是常說的地支藏干或者地支藏人元。
地支藏干,在古書上記載并流傳至今的,在實測中卻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古書記載的來源,總結如下。
八卦六爻中,有天地人三才之論、陰陽之分。四柱八字中的天干地支也是如此。天干主外、為陽、為天;地支為內、為陰、為地,人在天地之間。因此,地支所藏之干為人。所以天干為天元,地支為地元,地支中之干為人元。三者的關系在四柱八字中即有相生,又有相克;即有相幫,又有相制,各主其事,各盡其能。是在實踐中產生并發展的。
這一來源體現了古人樸素的科學注意觀,體現了‘天人合一’、‘陰陽相抱’‘互中有對方’的宇宙萬物規律的觀點,是知道實踐的絕佳理論。
二、地支藏干
十二支循藏,就是每個地支藏著一個、兩個或三個天干。現分別論述一下。
1.子中藏天干‘癸’。
2.丑中藏天干‘癸辛己’。
3.寅中藏天干‘甲丙戊’。
4.卯中藏天干‘乙’。
5.辰中藏天干‘乙戊癸’。
6.巳中藏天干‘庚丙戊’。
7.午中藏天干‘己丁’。
8.未中藏天干‘乙己丁’。
9.申中藏天干‘戊庚壬’。
10.酉中藏天干‘辛’。
11.戌中藏天干‘辛丁戊’。
12.亥中藏天干‘甲壬’。
三、口訣
上述12個地支藏干,為了幫助好記憶,有口訣如下:
子藏癸水在其中,丑中癸辛己土同。
寅藏甲木和丙戊,卯中乙木獨相逢。
辰藏乙木和戊癸,巳中庚金有丙戊。
午中藏丁并己土,未中乙木加己丁。
申中戊土庚生壬,酉中辛金獨豐隆。
戌中辛金及丁戊,亥中壬水甲木獨。
第2節 地支循藏及答疑
一、地支本氣藏干是陰性還是陽性的原理
按順序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本氣干為:(1)春為寅卯,(2)夏為巳午,(3)秋為申酉,(4)冬為亥子。
事物在初始上升的階段為陽,上升一定程度,便會很難上升而轉化為陰。我們觀察地支藏干是陰性還是陽性,便會發現古人在這方面的藏干安排是很有科學規律的,這個規律就是陰陽發展、轉化的規律。觀察四季八個支的藏干就會知道,第一個地支藏干都為陽性,第二個地支藏干變會成為陰性,符合陰陽運行、發展、轉化的規律。即陽干藏陽支,陰干藏陽支。
二、四庫藏干是陰性還是陽性的原理
四庫為辰、戌、丑、未,藏干為三,除丑、未藏干都為陰性,而辰戌藏干有陽有陰,為什么呢?我們從以下方面分析入手。
1.藏干個數為‘三’的原理
辰、戌、丑、未四庫藏干個數:(1)本氣藏干一個;(2)各分別為金、木、水、火之庫,為入庫天干一發;(3)又因辰戌丑未為每季的未月之土,所以也定有那個季節五行的余氣,為一個。上述總計三個,為藏干個數的原理。
2.丑土所藏天干‘癸辛己’為陰性的原理
原理:丑土為凍土、寒土、冷土,在四季中排行第四,陰性力量強;所以為所藏天干本氣也必然具有寒性的陰性天干。
(1)丑土為冬季,由于強大慣性力量的延續,癸水為延續上一個月子月中藏癸的原理。
(2)辛金入墓于丑,丑土為辛金的墓庫。
(3)己土為陰,為陰土丑土的天干所藏本氣。
3.未土所藏天干‘乙己丁’為陰性的原理
原理:未土為燥土,在四季中排行第二,為陰性,所以所藏本氣天干為陰。
(1)未土為延續卯月藏干的墓庫,所藏陰干木為乙。未土中木氣的生長力開始大衰弱。
(2)未土為陰性,所藏土天干己土為陰。
(3)丁火為延續上一個月午中藏干丁的原理。
4.辰土所藏天干‘乙戊癸’的原理
原理:辰土在四季土中排行第一,為陽性,所以所藏天干本氣為陰。
(1)本氣天干為陽性土為戊土。
(2)辰土為春季,乙木為延續上一個月卯月中藏干乙的原理。
(3)辰土為延續子月藏干癸水的墓庫。
5.戌土所藏‘辛丁戊’的原理
原理:戌土在四季土中排行第三,為陽性,所以所藏本氣天干為陽。
(1)本氣天干為戊土;
(2)戌土為秋季,辛金為延續上一個月酉月中藏干辛的原理。
(3)丁火為具有陰性。
三、四正方的藏干原理
子午酉卯為四正方,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并不兼向,所以其性專一,不藏諸多它氣,而藏本氣天干。
子午酉卯為每季中的第二個月,排行數為陰,所以所藏天干為陰性天干。子中藏癸,卯中藏乙,酉中藏辛,午中藏己丁。
問午火為什么藏兩個天干呢?這是因為火的木料著完會和土融在一起,進而成為土,所以同時還藏土的天干。
四、四偏方的藏干原理
寅申巳亥為四偏方,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有所兼向,所以其性藏它氣,所以藏干兩個或三個。寅申巳亥為每季中的第一個月,排行數為陽,正是初始的發展、上升階段,所以所藏天干為陽性天干。
1.寅木所藏天干為‘甲丙戊’
(1)寅木的本氣藏干及兼向均為甲。藏丙火大概是木生火和天氣轉暖的原理。
(2)至于為什么要含土的天干‘戊’呢?很多書上都沒有說明,需要配合實踐說明。寅木在東北方位,居艮宮。
另一方面,大概是正月天氣還比較寒冷,正月的許多植物的根還是在底下蘊藏。體現了木克土又賴于土、依靠土生長的原理。
2.巳火所藏天干為‘庚丙戊’
(1)巳火的本氣藏干及兼向均為丙。
(2)藏干戊土這是因為火的木料著完會和土融在一起,進而成為土,所以同時還藏土的天干。
(3)至于為什么要含金的天干‘庚’呢?原因分析:①金長生在庚,條件是金旺相,或日、月動爻得生扶助。金爻遇巳月,或卦中動出巳火爻,或是金爻動而化出巳,皆謂金遇長生。若金爻休囚無氣,再遇巳午火者,則論克而不論生。②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在鍛金的過程中,從巳火到酉金,從長生到旺,正好是鍛金的過程。
3.申金所藏天干為‘戊庚壬’
(1)申金的本氣藏干及兼向均為庚。
(2)藏壬水是因為申金為為熱金,(申金也代表申月,天氣還比較炎熱,所以生出的水為具有較強的活力)可生出的水具有活力;而酉金之水則性寒,活力大減。
至于藏戊土天干。這是因為申月是在從未月延續下來的,天氣又同時熱;又因為申金居于西南方坤宮的原理。
4.亥水所藏天干為‘甲壬’
(1)亥水的本氣藏干及兼向均為壬。
(2)甲木在亥月已衰弱很多,為什么還為亥水的藏干呢?分析:(1)木長生在亥,在亥水中儲存內氣,以便達到卯月中的旺相,這是一個生長過程。(2)另一方面,是由于水生木的原因,亥水為溫水,有生木之許能力。
第3節 地支藏干本氣關系總論
上面論述了地支的藏干后,下面再論述一下地支藏干的關系。
前面論述了四柱八字干支中的生克泄耗、刑沖合害比的九種關系。地支的九種關系總論可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地支本身所具有的關系。如前面九種關系的論述,除天干以外。
第二:往下深層理解,地支本身所具有的 ,實為地支藏干之間所進行的相互間的關系。分為本氣天干和它氣天干兩部分。
第三:是指地支之間的流通藏干關系,進而影響到天干之間的關系方面上來。條件為:(1)藏干有與天干相同的對應關系;(2)天干也有著地支相互關系的對應方面,產生共鳴作用。
這樣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出預測原理,可以極大的擴展預測范圍,使之趨向于細度化、精確化。
十二地支所具有的十神之義
1.子中藏‘癸’,為子與癸具有比肩之義。
2.丑中藏‘己辛癸’(1)丑與己有比肩之義;(2)辛是己和丑的食神;(3)癸為己和丑的偏財。
3.寅中藏‘甲丙戊’(1)寅與甲具有比肩之義;(2)丙是甲和寅的食神;(3)戊是甲和寅的偏財。
4.卯中藏‘乙’,卯與乙具有比肩之義。
5.辰中藏‘乙戊癸’。(1)辰與戊具有比肩之義;(2)乙是戊和辰的正官;(3)癸是戊和辰的正財。
6.巳中藏‘庚丙戊’。(1)巳與丙具有比肩之義;(2)庚是丙和巳的偏財;(3)戊是丙和巳的食神。
7.午中藏‘己丁’。(1)戊與丁具有比肩之義;(2)己是戊和丁的食神。
8.未中藏‘乙己丁’。(1)未與己具有比肩之義;(2)乙是己和未的偏官;(3)丁是己和未的偏印。
9.申中藏‘戊庚壬’。(1)申與庚具有比肩之義;(2)戊是庚和申的偏印;(3)壬是庚和申的食神。
10.酉中藏‘辛’。酉與辛具有比肩之義。
11.戌中藏‘辛丁戊’。(1)戌和戊具有比肩之義;(2)丁是戌和戊的正印;(3)辛是戌和戊的傷官。
12.亥中藏‘甲壬’。(1)亥和壬具有比肩之義;(2)甲是壬和亥的食神。
小結:(1)地支與本氣具有比肩之義;(2)地支與它氣具有的十神之義比較雜亂些;(3)但要注意地支藏干之氣的引發和發揮。
表現總述
地支藏干之間的關系有上述生、泄、克、耗、沖、克、合、刑、害、比的九種關系,本氣干與它氣的干的表現需要外力的引發下方可。
一、地支藏干一個
為子、午、卯、酉,氣機專一,所有的外在表現都是趨向于專一性。
對日主來說,為十神中的哪一個,便會具有哪一個十神的專一性、集中性、精髓性。
在生活中的表現:(1)性格倔強,認定自己的理,難輕以改變,分吉兇。(2)得病以一種病為主。(3)愛好轉一性強,其它的愛好便不怎么樣。(4)在事業某一方面就有突出成就,或學習某一科的興趣特別濃厚,而其它方面都相對低落許多。(5)愛情專一,至死難改。(6)對人忠誠,能從始而終。(7)頭腦多向一處想,其它方面則欠差許多。
總之來說,所謂的極端主義就是這一類的,分吉兇兩個方面。對待任何事、任何方面宜專一、固執、集中。
二、地支藏干兩個或三個,所具有的外在表現便會具有兩面性和三面性的特征
這方面在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在此不再多述了。分:(1)兩面或三面都好;(2)兩面或三面都兇;(3)兩面或三面的其中有吉有兇。
三、地支相同者可互相引發與轉化流通
這就好比同一性質的五行,可以合在一起,增加其力量共同發揮作用。
四、地支藏干引發到天干的表現
無論是什么樣的關系,還是什么樣的組合,但都離不開自身的組合的核心規律和在一定范圍內可以改變的規律。
總之來說,地支藏干分為地支表現、天干表現、干支表現及其相互間的結合、整合中的表現。
1.地支藏干表現,為地支之間相互進行的關系中,所引發出來的。
2.天干表現,為地支藏干和天干產生的共鳴效應和同步規律及互相滲入而引發出來的。
3.以及上述幾方面的相整合。
上述各個干支及其引發力都有:(1)強弱、(2)有無、(3)流通、(4)轉化之分,需要在實測中仔細分析、判斷。
有關疑難問題
一、論亥午暗合的運用
很多書上都論述到亥午暗合,其具體運用應該如何,想必很多人都是模糊不清的。
我們來簡要分析一下:
單獨論亥與午,并沒有什么的動態相合的作用,所謂井水不犯河水。亥和午之所以有合,是因為亥中藏‘甲和壬’,午中藏‘己丁’,而藏干則會有甲己相合和丁壬相合。
但這樣的合是有條件的:
(1)亥或午必須是一方動或兩方都動,包括后天性的運氣。
(2)但這樣的合為合中有克,要注意其克的比例程度。
(3)單論這樣的暗合具體是體現在水火相克、相粘克、相合克的程度上。
亥和午除了暗合問題,還要注意本氣與它氣及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系,為:(1)甲與丁;(2)壬與己;(3)其它二種為相合關系,但要注意分析清楚。
二、地支藏干與天干之間的相同者
前面論述相同者,可以相互滲入、相互引發、相互引動,下面來說一下它的種類和條件。
1.相同者的種類有:(1)地支相同;(2)地支藏干相同;(3)天干相同。輔助柱類的相同。
2.條件:無論是什么種類,相同者必須是:①有力的;②并且為能夠相互作用;③由動來引發;④同特性的種類之動;(前面已論述,主要有內和外的動、遠和近的動、大和下的動。)
3.原因在前已述。
三、地支藏干之氣的發揮
地支藏干之氣有本氣和它氣的兩部分,無論是哪一藏干之氣的發揮,都要視其周圍干支及后天性運氣干支引發的狀態。
哪一藏干引發得好,便以哪一個為主,其它的為壓制及藏存狀態。
四、論卯申暗合、辰巳暗合,與亥午暗合的原理相同
在此簡述一下
1.辰中‘乙戊癸’,巳中‘庚丙戊’,有乙庚合、戊癸合。除此以外,還要注意本氣及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系。
2.卯中‘乙’,申中‘戊庚壬’,本氣之合為乙庚合。除此以外,還要注意本氣及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系。
小結:其它干支類似這樣的一干、兩干或三干之合;與此原理類似。
五、除了合以外,其它的干支藏干沖克生之類的關系也同理。
地支藏干九種關系的總論
實際上,通過上述單柱的分析,我們能進一步體會到地支藏干九種關系的論述與單柱干支關系論述原理是類似的,但要比此深度化、細度化。下面我們可以直截了當的進行總結論述。
1.兩者或三者之間的本氣可產生直接的、相對應的關系。以本氣為主,它氣為輔助作用,或分合、或強弱、或有無。
2.它氣關系必須在其它干支有力的引發下方可進行與此相對應的關系,否則難成。
以上注意四柱八字干支的相互之間的關系的引發力及流通轉化。
生與泄的舉例
至于具體舉例,我們將在四柱八字中的預測實踐中加以說明,下面我們用理論簡略的說明一下,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通再通的程度。下面是干支關系的舉例。
例一 甲寅 戊午
問題:天干甲木本沖克戊土,但有了地支寅木生助午火的條件,便使甲木沖克戊土之力大減;相反,還起到較強的間接生助的作用。為什么呢?我們往下分析:
一、天干地支的力量當中,以地支之力為主
1.寅木中藏干‘甲丙戊’,午火中藏干“己丁”。
2.寅木生火可引發藏干甲木生丙火。
3.天干透戊土,午中藏己土,可在引發甲木生丙火的基礎上再生助戊土。這時丙和午中之丁為寅中之甲木克己土的通關,變克為間接的相生。
4.甲木比助寅木,并由寅中之甲引伸為生丙火,再生戊土的過程。
(1)通關作用力強的話,便會使甲木沖克戊土的力大減,反而間接生助的力大增。
(2)通關作用力弱些,即火力弱些,還會產生一些沖克力,視其力量的流通轉化的過程而定。
(3)甲寅比戊午柱力量小,可幾乎完全被午火泄之生土;兩柱之間力差不多平衡,可保留一些力;甲寅比戊午柱力量大;越大甲寅柱除去被泄的力,而保留力也就相對越多。
(4)甲木沖克戊土,力弱時可沖動戊土為使戊土處在動態中而加大泄火力而成燥土,為助戊土之作用。
二、注意甲寅和戊午是屬于哪一個柱。(柱在先天性八字上有年柱、月柱、日柱、時柱,在后天性運氣上有大運柱、流年柱、流月柱。)所在時間上的柱其力量的流通轉化也是不同的。
在此主要說明兩柱之間能產生較直接的作用關系的位置,至于間接性強的位置可通過轉化流通的作用關系和分析。
1.甲寅為年柱,戊午為月柱、大運柱、流年柱時:甲寅比戊午之力小許多,容易使木之力被幾乎泄盡,使甲木無沖克戊土之力,但會有沖克戊土之意。
2.甲寅為月柱,戊午為年柱、日柱、大運柱、流年柱時:(1)與1的甲寅為年柱的原理等同。(2)但由于所處在月柱的力量比較強大,所以自身還能保留較強的力量。
3.甲寅為日柱,戊午為年柱、月柱、大運柱、流年柱時:甲寅由于為日柱,對日干具有直接的長期性 ,無論戊午柱力量如何,寅木對甲木多少有一些余力,在有生助時還較大一些,能使甲木對戊土產生一定范圍內的沖克力;但要視其力量的強弱及流通轉化而定。
4.甲寅為時柱,戊午為年柱、月柱、大運柱、流年柱時:(1)由于所處時柱的位置,力量較弱。(2)雖然力量較弱,但時柱,為結果處、終身階段,所以其長期性力量較強。
5.甲寅為大運柱,戊午為日柱、年柱、月柱、時柱、流年柱時;大運柱對先天性四柱八字都能產生相關的作用,當戊午為這些其中的柱時:甲寅柱為大運柱時,力量較大,自身能保持較強的余力,能使甲木對戊土產生一定范圍的沖克力;但要視其具體力量的強弱及流通轉化而定。
6.甲寅為流柱,戊午為大運柱、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時:與甲寅為大運柱的原理相同。
三、上述六種情況的注意問題
總的來說,上述主要是以兩者之間的比較。在甲寅和戊午的作用關系中,要注意其它柱的輔助與損耗的作用關系。分析出甲寅與戊午柱生克的力量作用關系。
例二:乙卯與戊午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用相對論的原理與例一作比較的,是為了學易者更好的理解。
問題:(1)卯和寅相比,只有本氣乙木,沒有火與土的藏干之氣,所以在和甲寅柱的同等條件下,卯木生午火之力弱些。(2)不同等的條件下,卯木比寅木生火力強些;這是因為卯月的力量比寅月的木力強許多。(3)而乙木有靜克或動克戊土的較強力。
一、地支之力的分析
卯中藏干乙木,午火不能引發卯木中的火力,只為泄午火。所以在和寅木的同等條件下,卯木沒有寅木的生午火力強,而使卯木保留較強的余力多些,進而助乙木靜克或動克戊土,視其力量的強弱及流通轉化方可而定。
二、乙卯柱和甲寅柱的比較
1.注意乙卯柱和甲寅柱力量上的不同,主要區別在月建,其它和是比較等同的;卯月木力生長力強,要比寅月強得多,而寅月木力則會差許多。
2.卯中無火泄之,容易得生助而抗泄,自身存在一定的力;而寅則不同,有火和土的藏干,宜泄和損力,宜趨向它干支和歸附他人。
3.卯木無氣,氣專一,在二月力量大,獨立自主性強,常有一些筆順從他人、自作主張的自我突出的表現,分吉兇;而寅木則相反,在上述已簡述。
(詳細的請看十二支的表現)
三、乙卯柱和甲寅柱的所屬柱的力量
同甲寅和戊午所屬柱的原理等同,注意其力量及動靜的區別。在上已述,這里不再多述。
總結:通過這樣的舉例,使我們學會比較方式分析,以下的生可與此原理等同。具體的我們在實測中再詳細舉例。
克與耗的舉例
例一:未和亥
問題:單獨論未克亥為靜克,各自保持原力。在外力引動下,未動克亥為動克;亥動找未克之為動耗。下面分析一下其中一方動中產生的作用關系。
一、天干地支的力量當中,有地支而作用決定天干的表現
1.未土中藏干‘乙己丁’,亥水中藏干‘甲壬’。
2.單論未克亥,為藏干的本氣己克壬。
3.至于亥水中藏干壬生未中乙,是在外部木力強有力的引發下方可進行,如亥卯未三合成木局;否則不為,或木力弱不能引發也不為。(甲和乙的關系也是同理)
4.亥水中藏干甲木克未中己土3的原理等同。
5.亥中甲生未中丁,也是在外部木與火之力強有力的引發下方可進行。在四柱八字的預測中,為天干甲有力引發亥中甲,天干丁有力引發未中丁,而達到甲生丁的目的。
6.與此同理,丁壬相生、相克。
小結:總之來說,未中‘乙己丁’和亥中‘甲壬’相互間的關系為:(1)本氣有力的無須通過外力的引發便會直接或間接的發生;(2)它氣之間及它氣與本氣之間必須通過外力的引發方可,否則不成,只為藏干。
二、注意未和亥屬于哪一個時間柱的及其力量強弱的流通轉化
在實測中要靈活運用,在此不再多述。
例二 乙未 與 癸亥
舉例與舉例地支相同,配上天干的貍子,為了學易者更好的理解,而用相對論的原理論述一下。
一、問題:(1)當未土比水力大許多時,未中乙木之力無幾,只靠外界水力澆灌乙木,但長不大。(2)當未土和水力相差不算大時,未中乙木及亥中甲都可比助天干乙木,助其生長,使其長大。
二、在例分析了其地支,那么天干相互間的作用關系也就好分析了
三、注意乙未與癸亥屬于哪一個時間柱及其力量強弱的流通轉化
在前已述,同理;這里不再多述。
沖的舉例
例一:寅與申相沖
寅中藏干為‘甲丙戊’,申中藏干為‘戊庚壬’。
一、本氣關系為相沖,即甲庚相沖
特性上主要體現了是:木和金的相互之間的沖與克。
這主要是因為:(1)木氣一到秋天就開始衰弱了,停止不長,逐漸變枯萎。(2)木的力量只有在金的鍛造下,方可為人類所好的使用。如古代的建筑房屋,主要靠木成為棟梁的。
二、本氣與它氣關系及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系
在寅與申相沖的關系中有:(1)甲與戊;(2)甲與壬;(3)丙與戊;(4)丙與庚;(5)丙與壬;(6)戊與戊;(7)戊與庚;(8)戊與壬。
以上這8種,又可分為常見與不常見的兩大種。常見的為本氣與生氣只類的關系,有:(1)甲與申中的生氣壬;(2)寅中生氣的丙與申中本氣庚及生氣壬。
不常見的為對本氣克、耗之類的,在本支中受較嚴重壓抑,難以發揮出來的,為:(1)寅木本氣之耗的戊與申中藏干‘戊庚壬’之間的;(2)申中本氣得生的天干戊與寅中藏干‘甲丙戊’之間的。
無論常見與不常見的,只要在外力的強有力的引發下,便可進行相互之間的關系。
例二 丑與未相沖
丑中藏干為‘己辛癸’;未中藏干為‘乙己丁’。
一、本氣關系相沖,為己和己相比,濕土中的癸與燥土中的丁相沖。
在此沖中,主要體現了:
特性上主要體現了是:濕性和燥性的的相互之間的沖與克。
這是因為,丑土的濕性主要是由‘辛生癸’體現的,來把土潤濕;未土的燥性主要是由‘乙生丁’體現的,來使土產生很強的燥性,哪一方的力量強,就會把另一方的特性沖克去很多。
二、本氣與它氣及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系
在丑與未相沖的關系中有:(1)己與乙;(2)己與丁;(3)辛與乙;(4)辛與己;(5)辛與丁;(6)癸與乙;(7)癸與丁。
論述與上述等同。
合的舉例
合在地支中的,藏干卻沒有合,只是它有一定的相生相克的規律關系。在二十四山中,一左一右呈龍虎互衛的狀態。
例一 子與丑相合
子中藏干為‘癸’,丑中藏干為‘己辛癸’。
一、藏干并無相合,但從其中相生相克的規律中還是能找出合的因素
(1)丑為濕土,含金水成分多。在丑土中,有辛金化泄己土,癸水化泄辛金之意力。(2)子中的癸歲為可與丑土中的癸水相合一體而得金生。(3)所以在水力大時,丑土可從水;在土力大時,癸水可入丑土中癸儲存,但可以增加其水分。(4)在實際中,丑為十二月,為凍土、濕土,在冬水分儲存的多,散失的少。
由以上分析出子丑相合的因素。
二、相合的本氣與它氣
丑土中由于金水成分較多,起作用也較大,所以金水也可為丑土中的本氣,只是在外力引化所起作用的程度比例如何。關系兩者有:(1)癸與己;(2)癸與辛;(3)癸與癸。
例二 寅與亥相合
寅中藏干‘甲丙戊’,亥中藏干‘甲壬’。
一、分析
藏干并無相合,我們從其相生、相合的規律中找出其合的因素。
(1)亥水為溫水,有火的暖性方為生木的水;(2)寅中甲可入亥中的藏干甲木得壬水之生;(3)由以上分析出具有相合生的因素。(4)但要注意合中有絆、生多、少生或沖散的狀態。
二、相合的本氣為甲和壬
天干甲和壬為相生,如果在地支引發下便具有了相合之意力
三、本氣與它氣及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系
在寅與亥相合的關系中有:(1)甲與甲;(2)丙與甲;(3)丙與壬;(4)戊與甲;(5)戊與壬。
論述與上述等同。
例三 卯與戌相合
卯中藏干乙,戌中藏干‘辛丁戊’。
一、分析
藏干并無相合,但我們可以找出相合的規律、因素來。乙與辛相沖,乙生丁,乙克戊。(1)戊土為本氣力大,只有辛丁相克泄木氣;丁火生戊土,便會化乙木而無力克之。(2)辛金沖克乙木,木又生丁火;丁火生戊土,有木生火間接生助戊土之作用。(3)由以上分析出合的因素,但要注意合絆、合克、合化及沖散的狀態。
二、相合的本氣為乙和戊,由丁火通關相生的作用力。
三、相合的本氣與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系
與前述等同。
例四 辰與酉相合
辰中藏干‘乙戊癸’,酉中藏干‘辛’。
一、分析
本氣干并無相合,但我們可以找出相合的規律、因素來。原因在于酉月金力大,容易得辰土之生。
二、藏其它天干之間的關系
在辰與酉相合的關系中,有:(1)乙與辛;(2)戊與辛;(3)癸與辛。
三、注意問題
如果辰土有其它干支,如木旺干支、水旺干支來強有力的引化、引動,則辰土與酉難合或其合力很弱。
例五 巳與申相合
巳中藏干‘庚丙戊’;申中藏干“戊庚壬”。
一、分析
本氣并無相合,丙與庚有相沖之意力。巳與申都有一個共同的庚,金屬只有在火的冶煉、鍛造下才能成形并發揮作用,金屬只有在火克的條件下方可變成液體,所以巳與申合化成水及巳與申合化成金,除此以外還有合絆、合克之理論,但要注意其力量強弱的流通轉化。
要想合化成功,必須有內力和外力引化方可,主要合化成水的引化和合化成金的引化。
二、藏氣天干之間的關系
在巳與申相合的關系中有:(1)庚與戊;(2)庚與庚;(3)庚與壬;(4)丙與戊;(5)丙與庚;(6)丙與壬;(7)戊與戊;(8)戊與庚;(9)戊與壬。
關系在前已述,請參閱。
例六 午與未相合
午中藏干‘己丁’;未中藏干‘乙己丁’。
一、分析
(1)本氣藏干并無相合,原因在于兩者都有共同的藏干‘己丁’,可以相互滲入到對方之中。(2)未土又為燥土,與午又為同季、同一屬性,所以午未相合具有化火、化土的兩種性質。但要注意其力量的流通轉化方可。
二、藏氣天干之間的關系
在午與未相合的關系中有:(1)己與丁;(2)己與己;(3)己與丁;(4)丁與乙;(5)丁與己;(6)丁與丁。
農歷戊子年九月廿六日 金曜 陰(戊子年壬戌月丁酉日)
一個喜歡研究皇歷的同事拿著本日歷(現今市面上賣的很多)問我宜忌之據,不好答。我說不好答是不易回答的意思,一為這本來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沒法一言蔽之;二為這里頭科學(經驗)與堆疊在一起,不易厘清。方便的辦法是從老黃歷常見用語的吉兇解釋判定說起:
●今日吉日
○吉時: 吉利之時辰
○兇時: 兇兆之時辰
●今日宜忌
○彭祖百忌: 每日時辰應忌諱之事
○吉神宜趨: 宜接近,會有吉利的神明
○宜: 今日適合做的事情
○兇神宜忌: 應遠離,會有沖犯不好的事發生
○忌: 今日不宜做的事情
●今日沖煞
○沖:在黃歷的律法里,五行相生相克的觀念,猶如自然界的協調,有一定的規律,當兩者發生沖、煞的情況時,基于趨吉避兇的心態,人們往往也會聽從古法的建議,明哲保身。
○煞:每日沖煞年歲方位中,破土、修造、移徙、交易、入殮、安葬、啟攢等諸事不宜,沖煞的生肖年歲,應該盡量避諱,并且注意沖煞方位,避免朝該方面行事,以免遭惹無妄之災。
而沖犯年歲者,上列諸事亦應回避或不宜為之,民間傳統信仰,也習慣以「安太歲」的程序,祈求年度諸事的順遂。
●今日諸神
○歲次: 農民歷之日期
○值年太歲: 今年值年之太歲
○歲沖: 今年與太歲沖犯之歲次生肖
○下元: 今日之卦象
○掌日太歲: 今日掌日之太歲
○胎神占方:古老的傳說里,一直有所謂的「胎神」存在,農民歷上可見「胎神」的項目,民間習俗相信胎兒生命受胎神支配,于是諸多禁忌衍生,多半在限制孕婦勞動,和避免參加婚喪喜慶等社交活動,多休養以減少流產發生的危險。
每日胎神值位皆不相同,可以依每日天干地支可推算得知,傳統上胎神值位處必須忌諱修造、搬動,以免損孕,難產。孕婦亦不可以搬動家具、不可以動刀剪,因為孕婦亂動,會讓「胎神」不高興,使得生產不順利。「胎神」說,雖然是民間傳統的傳說、,然而婦女懷胎十月,本來就該謹慎注意、好好休養,若是因為流產、早產而失去小寶寶的生命,對于孕婦可是莫大的遺憾!
○喜神: 喜神所在之方向
○財神: 財神所在之方向
○五行: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是構成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也代表宇宙萬物五種變化和性格,四季的演變,日月的運行,亦以五行為數。
金,中心凝聚,有收斂、剛銳、砍伐的力量。
木,四方發散,有生長、蓬勃、向外的力量。
水,向下流散,有流動、自由、向下的力量。
火,向上擴升,有光熱、膨脹、向上的力量。
土,左右移動,有厚重、雜陳、向內的力量。
百忌日,有“法定”條文遵循,這些條文大致如下:
甲不開倉,已不栽植,丙不修灶,丁不剃頭,戊不受田,己不破券,庚不經絡,辛不合醬,壬不決水,癸不詞訟。子不問卜,丑不冠帶,寅不祭祀,卯不穿井,辰不哭泣,巳不遠行,午不苫蓋,未不服藥,申不安床,酉不會客,戌不吃狗,亥不嫁娶。(見張岱《夜航船》)
網上復制兩表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六十甲子納音表:
甲子乙丑 海中金 丙寅 丁卯 爐中火 戊辰 已巳 大林木
庚午 辛未 路旁土 壬申 癸酉 劍鋒金 甲戌 乙亥 山頭火
丙子 丁丑 漳下水 戊寅 已卯 城頭土 庚辰 辛巳 白臘金
壬午 癸未 楊柳水 甲申 乙酉 泉中水 丙戌 丁亥 屋上土
戊子 已丑 霹靂火 庚寅 辛卯 松柏木 壬辰 癸巳 長流水
甲午 乙未 砂石金 丙申 丁酉 山下火 戊戌 已亥 平地木
庚子 辛丑 壁上土 壬寅 癸卯 金薄金 甲辰 乙巳 覆燈火
丙午 丁未 天河水 戊申 已酉 大驛土 庚戌 辛亥 釵環金
壬子 癸丑 桑柘木 甲寅 乙卯 太溪水 丙辰 丁巳 沙中土
戊午 已未 天上火 庚申 辛酉 石榴木 壬戌 癸亥 大海水
干支解說表:
天 干 (十干) 地 支 (十二支)
干支
名稱 甲、乙、丙、丁、戊
已、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陽 甲、丙、戊、庚、壬 子、寅、辰、午、申、戌
陰 乙、丁、已、辛、癸 丑、卯、巳、未、酉、亥
合化 甲已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地支:子丑合土,寅亥合木,戌卯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日月
相沖 甲—戊 乙—已 丙—庚 丁—辛 戊—壬 已—癸 庚—申 辛—乙 壬—丙 癸—丁 地支六沖:子午相沖,卯酉相沖,寅申相沖, 已亥相沖,辰戌相沖,丑未相沖
地支三合:申子辰會成水局,亥卯未會成木局,寅午戌會成火局,巳酉丑會成金局,辰戌丑未會成土局(即為四庫)
五行、陰陽、干支統合,大致能夠勘定某月某日某時之宜忌。這東西作為古人流傳下來一種文化,了解一下也就行了,千萬不可弄到的路子上去。
稱骨算命法,簡單,對一生幾句話總結
Accounting for birthplace summary